地球的力量【最新10篇】

发布时间:

《地球的力量》,是BBC近年拍摄的一部介绍地球历史以及构造的系列片,片子通过主持人的实地考察,引导观众了解火山、大气、冰川和海洋对形成地球如今模样的影响。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地球的力量【最新10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地球的力量 篇1

1 测地球半径和某地的纬度

例1 如图1所示,古希腊天文学家厄拉多塞内斯(公元前276~前194年)通过长期观测,发现6月21日正午时刻,在北半球A城阳光与铅直方向成7.2°角向下。与A城地面距离为L的B城阳光恰好沿铅直方向向下,射到地球的太阳光可视为平行光,据此他估算出了地球的半径(称为弧度测量法)。试写出估算地球半径的表达式R=____________。

解析 B城与A城的地面距离L可看成两地间的弧长,因为太阳光可看成平行光,故两地间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就是7.2°,可得:

7.2°360°=L2πR R=25Lπ

例2 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年)借助于曲尺和北极星巧妙地测出了地球的半径。如图2所示,直角曲尺的角上系一重锤线OG,一人在甲地手持曲尺,调整OA边的方向,使视线沿着OA边刚好对准北极星,同时曲尺要处于竖直面内,量出此时BO边与重锤线的夹角为a(单位为度);北边与甲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的乙地也进行同样的测量,量出此时BO边与重锤线的夹角为b。事先已测出甲、乙两地的地面距离为L,试根据以上数据求出甲、乙两地的纬度和地球的半径R。

解析 地心与北极星的连线SC就是地球自转的轴,因为北极星离地球非常遥远,它射向地球的星光可看成平行光,这样BO就看成与SC垂直,而与赤道平面平行,所以BO边与重锤线的夹角a就等于甲地的纬度。同理可得乙地的纬度等于b,甲、乙两地所对的地球圆心角为b-a。有:b-a360°=L2πR R=360°b-a・L2π

例3 海滩边是一座峭壁,先测得峭壁顶距海滩的高度为h。日落时分,一人趴在海滩上观察落日,当太阳完全消失在海平面上时,按下手中的秒表开始计时,当趴在峭壁顶上的人看到太阳完全消失时,打一个手势或者用手机通知海滩上的人停止计时,设测得的时间为t,求地球半径R的值。

解析 如图3所示,当擦着地平线的太阳光AB射到峭壁上的人眼B时,海滩上的人已从A处随地球自转到C处,转过的圆心角设为θ(单位rad),则有:θ2π=t24×3600;在直角三角形OAB中,OB=R+h,地球半径R=(R+h)cosθ。R的值即可求出。

例4 在地面上以速率 竖直向上发射一发子弹,经时间t落回抛出点;经观测得到一颗靠近地球表面运行的人造卫星的周期为T。试求出地球的半径(用上述已知量表示)。

解析 竖直上抛运动总时间:t=2v0g,可测出重力加速度g;地球引力对卫星提供向心力,地面附近引力可认为等于mg,有mg=mR(2πT)2;即可求出地球的半径:R=2v0T24π2t。

2 测重力加速度

测重力加速度g的方法有:单摆法或双线摆法(4π2L/T2);称挂法(F/m);自由落体法或平抛法(2h/t2);滴水法(2n2h/t2);纸带落体法(Δx/T2);竖直上抛法(2v0/t);近地卫星法(4π2R/T2);密立根油滴法(qU/md);此外,还可以用光学方法测量g。

例5 (1987年瑞典全国物理竞赛实验题)有一只容器,盛满水,在一只转台上旋转,水面呈抛物面,转速较低时,抛物面可用球面近似,至少在转轴附近可以球面代替。用光学方法求出重力加速度g。提供的设备有:带有容器的转台、小电灯、屏幕、卷尺和停表。

测量方法:让转台以较小的转速旋转,手拿屏幕和小电灯(灯在下面紧帖屏幕),把灯沿竖直转轴上下移动,直到在屏幕上紧靠灯处看到小灯清晰的实像,用卷尺量出此时小灯离水面的距离为R;再用停表记录转台转若干圈的时间,测出转台转动的周期为T。

测量原理:小灯通过水面(球面镜)反射成像,当在屏幕上紧靠灯处看到小灯清晰的实像时,小灯离水面的距离R就等于水面的曲率半径。研究水面上离转轴距离为r(转速较小且rR )处的质量为m的水滴,水滴与小灯连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设为θ,则

水面对水滴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合力提供转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有

可得重力加速度

3 测地球的质量

例6 某人在一定高度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小球,经时间t小球落到水平地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3L。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利用例3的方法已测得地球半径为R,试用上述物理量表示出地球的质量M。

解析 抛出点高度设为h,第一次平抛的水平射程为x,有x2+h2=L2①

第二次平抛运动有:(2x)2+h2=(3L)2②

竖直方向有:h=12gt2③

小球质量设为m,有mg=GMmR2④

联立以上各式可解得 M=23LR23Gt2

例7 一人先在地面上用弹簧秤称得质量为m的砝码重量为F,观测得到靠近地球表面飞行的人造卫星的环绕周期为T,引力常量G已知,试求出地球的质量。

解析 地球半径设为R,砝码的重量:

地球的力量 篇2

关键词:篮球 传接球 问题对策

传接球是篮球比赛中进攻队员之间有目的地支配球、转移球的方法。比赛时发挥良好的传接球技术,巧妙地利用球的转移调动防守,可以打乱对方的防守布署,创造良好的进攻和得分机会,为赢得比赛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在篮球训练中,传接球训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

一、比赛中传接球常见问题、原因及解决途径

就某场比赛而言,某队失误最多的技术环节之一就是传接球。我们看到有的队员传球的技术不熟练,手法不正确,在比赛中传球不及时、不到位,而且传球的意图很明显,很容易被对方断球打反击;有的队员接球后习惯性地先运球,而不是根据场上的形势及时传球、突破或投篮,往往贻误战机,失去了最佳的进攻机会。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的训练方法不当,或在训练中讲解不清晰、示范不准确,造成队员不能正确理解传接球技术要领,调动不起学生的模仿兴趣,激发不起学生的训练热情,对这项技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不排除队员的悟性因素,难以实现教师的训练意图。因此,在篮球训练中不仅要选择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挂帅,同时教师还要做好选材工作,尽量选拔一些有篮球运动天赋的好队员组建队伍,加强训练,尽可能地将比赛中的传接球失误降到最低程度,进而达到在比赛中获胜的目的。

二、传球的宗旨和要求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隐蔽、及时、多变、准确是传球的宗旨和要求。要传好球,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传球的四个要素:持球手法、传球用力、飞行路线和落点。其中传球用力是主要的,它决定着球的飞行路线、飞行速度和落点的准确性。良好的传球技术应做到隐蔽、及时、多变、准确,动作幅度小,多余动作少。对中学篮球队的队员而言,要初步掌握以上传球技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手指手腕的力量和技巧运用是快速传球的关键。篮球比赛对抗激烈,战机稍纵即逝,这就要求队员在传球时的用力要突然,速度要快。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在于传球时前臂、手腕、手指传球的力量控制和动作技巧。为此,教师要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相应的力量和技巧训练。

(1)通过各种练习手段来提高身体素质,旨在加强手指、手腕、上肢等全身的力量以及柔韧性和灵敏性。

(2)传近距离的直线球时,要确保传出的球飞行路线平直、快速。传球队员无论是用单手或双手传球,应在球即将离手瞬间急促抖腕和手指用力弹拨球。指、腕力量运用得越好,集中于球的力量就越大,球的飞行速度就越快,而且接球队员接球后也越能快速地衔接下一个动作。这方面的技术训练,可通过近距离面对墙的单人或2―3人的原地相互传球反复练习来实现,同时用心体会传球的手型、力量和技巧。

(3)远距离传球时要通过下肢蹬地、跨步、腰腹综合用力及上下肢协调配合而产生合力,最后通过手臂手腕和手指拨球的力量将球传出。对此可通过远距离传球的落点练习,逐渐感受并掌握传球的路线、力量和技巧。

(4)为超越防守者而使球落于接球人的身前,往往需要传出高吊球或略走弧线的长传球。这种传球与传平、快球相比,手腕的抖动、翻转动作可稍放缓慢一些,出球方向稍向前上方,并用手指的最后弹拨球的力量控制球的飞行方向。

2.掌握传球的落点是有目的传球的前提。传球队员在传球时要根据接球人及其防守者的位置、移动速度、意图来决定传球时力量的大小和传出球的飞行路线。一般而言,远距离传球时要传得快而有力;近距离传球时要传得隐蔽、到位、突然;迎面传球时要柔和;给顺球飞行方向跑动的同伴传球时,既要快速有力,又要有一定的弧度,根据接球同伴的跑动速度,传球要有恰当的“提前量”。为此,传球时应注意:

(1)传球时先看远处,再看近处,以便及时抓住每一个战机。

(2)切忌横传球,尤其在快攻推进和球在前场处于边线一侧时更应如此,以免被对方断球打反击。

(3)尽量减少没有把握的跳起传球,以免失误、违例或被抢断。

3.扩大视野,准确判断,隐蔽传球意图,保证传球及时到位。要做到传球及时、准确,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传球方法,还要及时准确地观察和判断攻守双方的情况,以便做出果断决策。这就要求传球队员善于隐蔽自己的视线,做到“声东击西”,同时用余光观察队友的位置等,才能做到既不暴露自己的传球意图,也能顺利将球传到理想位置。

4.将传球与其他技术动作相结合,使传球具备应有的攻击性。传球前要有攻击性的假动作,比如运球、突破、投篮等。假动作是队员在比赛中寻找、创造和及时、合理利用每一个传球时机的必要措施。但假动作要逼真,真假动作要紧密结合,变换要及时、快速,要敢于接近防守的对手,才能巧妙、准确、到位地进行传球,最终实现进行攻击的目的。

三、接球的目的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接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球。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采用正确的动作牢牢地接住球,是迅速顺利地进行下一动作的前提。正确和主动的接球动作,可减少传球的失误,弥补传球的不足。接球动作由准备接球、接球、接球后动作三个环节组成。接球分双手接球和单手接球。按照来球的路线和落点不同,可分为高、中、低部位接球等动作方法。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队员接球时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接球前要有正确的准备姿势。正确的准备姿势为: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约与肩宽,两膝稍屈,躯干微前倾,重心在两前脚掌上;两眼注意队友,尤其是持球队员,以便及时接球或为队友掩护。这样既能维持身体平衡,又能快速移动。

2.集中精力,注意判断。准备接球时应注意判断来球的方向、力量、速度和落点,以便及时选择接球的动作方法及位置。

3.上步迎球和卡位接球。接球时应主动上步迎球和卡位接球。尤其在前场时,上步接球后马上面对球篮,在保护好球的情况下,要观察队友的位置和场上的情况,以便及时传球、运球或利用假动作突破上篮,获得良好的进攻机会。

通过上述训练,使队员逐渐掌握了传接球技术和应注意的问题后,教师就 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强化练习,以提高对抗强度;再通过多次比赛来检查队员对传接球技术的掌握程度,以练备赛,以赛促练,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到勤于总结,使队员熟练掌握正确的传接球技术,增长比赛经验;同时使队友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从而减少失误,为赢得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地球的力量范文 篇3

福利建设,是查韦斯不变的主张。与此同时,委内瑞拉一共将500万公顷私有土地收为国有。

但他的批评者指出,这些社会福利项目低效而充满着不公平,而社会主义政策导致委内瑞拉经济的灾难:尽管查韦斯无可争议的控制着政府的三大部门,以及2003-2008年石油繁荣期间的意外之财,但他的执政期间通胀仍运行在30%的高位,谋杀犯罪率自他上任以来上升超过两倍,而食品短缺现象随处可见。

2001年开始,查韦斯的激进改革政策酿成了大规模的反查韦斯浪潮,委内瑞拉国内反对派接连发动大规模示威和罢工,使政局处于持续动荡之中。2002年罢工浪潮演变成为,委内瑞拉军方随后发动,宣布军队控制全国局势,查韦斯被扣押在一个小岛上。但不到48小时,查韦斯在支持者和民众的帮助下,重新执政,瓦解。

这次战胜者提升了查韦斯的地位和声望,强化了对国内控制,同时,他和反对派达成和解,承诺支持符合宪法程序的一切公决,开始了以政治方式解决国内危机的进程。

2007年,查韦斯成功的让委内瑞拉全民公决修改了宪法,把原来总统只能连任一届的规定改为可以无限制地连选连任。他表达过要执政到2050年的愿望。尽管无限连任的作法遭遇了批评,但这位总统的个人魅力在每次选战中都为他提供了大约人口中三分之一的民意基础。同那些铁杆支持者―道,许多不结盟选民也找到了很多个人喜欢和信任查韦斯的理由。

在过去十年中,总计有十四次各类公决和选举,而他或他的政党赢得其中十二次。不过,他的批评者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巩固权利的企图。

查韦斯把菲德尔・卡斯特罗作为他同时代的模范榜样,把共产主义当做他的政治理想,并且在苏联解体15年后的今天,试图让左翼运动在拉美复兴,同时整合拉美区域的政治力量。

查韦斯则主要是用钱来实现这个的目标――很大程度上还多亏了美国向委内瑞拉购买石油。委内瑞拉是美国第五大石油输出国,日供约100万桶,并且其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列。

但是查韦斯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攻击美国,“魔鬼昨天来到这里,这里仍然臭味弥漫。他来到这里喋喋不休,似乎他是全世界的主人……我建议请精神病专家对美国总统的演讲进行分析。”查韦斯在联合国大会演讲时公开称布什为“魔鬼”。

他曾经对奥巴马寄予期待。“奥巴马先生又在攻击委内瑞拉,他应先管好自家事,管理好自己的麻烦。他的所有讲话都在为选举服务。奥巴马,别那么无聊!伪君子,你不过是个伪君子。”

查韦斯对中国有特殊的情感,崇拜,曾公开说:“感谢上帝,世界上有了中国,世界上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是拯救地球和世界的关键力量。”查韦斯曾先后六次访华,中国领导人也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近十年中国企业向拉美大规模投资的浪潮中,委内瑞拉也是重要目的地,建设移动手机工厂、铁路和公共住房。中国三大油企也曾有计划投资委内瑞拉,开采石油。

查韦斯却得到了很多好莱坞明星的喜爱。西恩・潘称他是“美国人没有意识到的朋友”,奥利佛・斯通为他拍摄传记片,苏珊・萨兰登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友谊。

查韦斯善于自我宣传,自从1999年推出第一档自己主持的《你好,总统》后,查韦斯就深谙电视传播之道,这档每周目播出的节目时长也从30分钟增加到了5个小时。2007年9月23日,查韦斯在自己主持的电视节目《你好,总统》中,不间断地从中午11点一直说到晚上8点。

查韦斯的推特账号有超过400万粉丝,是仅次于奥巴马的粉丝最多政治人物账号。

和许多南美左翼运动兴起的国家一样,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人去世后,其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政权能否延续,受全世界瞩目一尤其是西半球最大的产油国委内瑞拉可能会影响到世界石油供应。

地球的力量范文 篇4

在新一期的世界排名系统中,费德勒被史上最强的世界第二纳达尔逼下神坛。高高在上时,他的技术被公认为完美,甚至无懈可击。摘掉NO.1的光环,费德勒从技术层面上是否已经落后?本期高手,笔者通过费德勒击球时的图片,对其各个技术环节进行剖析,破解费德勒密码。

正手击球:

通过“上臂肩胛连动挥拍”,诞生有力的制胜一击。

这个击球因为在近网处击打,给对方时间回球的话会成为对方的靶子。因此,击球时稍微平击,增加球速,不给对方多余时间是最好的。但是,接高位置的球时用横向轨道挥拍的话,击球后的延伸动作变短,会降低击球力度(参照右边BAD照片)。这样一来,最终还是被对方追击,成为靶子。

因此,在这种情况也能打出有爆发力的球需要控制的是,上臂肩胛连动挥拍。这样利用肩胛骨与上臂的连动,挥拍时肩部向前,使上臂顺畅地内旋。这样的话,击球后的延伸动作变长,可以打出有力量的击球。

另一方面,不用肩胛骨而单靠手部用力好像很有力量,但变成手部击球,会打乱挥拍,容易造成击球点不准。

保持伸展位,力量传达率和控制性可以明显提高。

通过左边所示“上臂肩胛连动挥拍”,即使是短距离的挥拍也可以爆发力量。但是要使力量有效地传达到球拍需要记住一点,即保持伸展位挥拍。所谓伸展位,即手腕外展弯曲,保持该形状时,击球时不吸收球的对抗力,而通过上臂肩胛连动产生的力量可以完整地传给发球。

另外,很多人想打出强有力的击球而使用手腕打球,这样会导致击球时不稳定,保持伸展位使得稳定感超群的击球成为可能。而且因为击球稳定,控制力也大大提高。这是获胜不可或缺的。

很多都是因为接球点太高,右脚伸展而无法积蓄力量,结果变成只靠手部击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用身体来挥拍就要用到向前垫步。拉拍的同时出右脚,之后跃起击球,然后落地时左脚向前,完成动作。用这个动作击球,出右脚时身体完全扭转可以积蓄力量,而且跳跃时脚部离开地面可以流畅地运用身体挥拍。

但是要注意的是,避免特意地出左脚,并在动作完成时像负载身体重量一样跳跃。这样会使身体前倾,挥拍变得不稳定而诱发失误。最终击球后自然地伸出左脚,以这种形象来挥拍。

高位抢攻:

不要只是用球弦摩擦球,容易下网。

不要把球让到身体侧后方击球,手腕击球瞬间要稳固不动。

把击球点控制在肩膀与胸之间。

要点

高位抢攻时,由于击球点提高了很多,很容易将球打出界,要变成一个必杀,其难度是相当高的。因为勉强的高位接球需要张开腋下,眼睛和球拍的位置分开,使球无法在正常的视线中控制,从而造成失误。

因此,高位抢攻时不应把击球点放得太高,而应该在肩膀和胸之间的高度。这个高度,使击球点和视线距离接近,容易掌握好球拍的状态,所以控球也较容易。

高位抢攻,击球动作也许会比正常击球时大,所以,最大的要点是要保持身体平衡。击球时,还是要尽量击打球的后部,手腕握稳(保持伸展位),然后顺势击出。关键就在于球拍要直直地往出球的方向甩出。这样能使挥拍方向和出球方向保持一致,把球准确击出。

另一方面,此时若稍作旋转,像平常挥拍那样把球拍挥向身体内侧然后挥抽出去,就会使冲击变小从而招致失误。高位抢攻往往是在对手勉强回球的时候出现这种机会,因此在回击时只要打中空挡或者回头,不必大力击球而造成失误。

对付旋转球,纵向轨道接球,通过向前的冲击力增加力量。

处理对手的旋转球,要点是击球时与对方的高球弧线相一致。即:由于旋球从上至下降落,所以在接球前将球拍伸到球的下面,按照从下向上的纵向轨道挥拍。只是,削球时需要快速地挥动球拍,而旋转球在挥拍轨道上可以完全接到,没有必要快速启动。相反,对于旋转球的处理,快速启动球拍的挥球动作,并不能获得足够的推进力,可能变成力量不足的弱势击球(参照右下方的BAD照片)。因此,这时需要有意识地将球拍向前推出去。这样一来,可以一边从下向上挥球,同时又有推进力,可以打出力量与旋球兼具的击球。

做出让右腰沉下去的低位姿势。好像右腰下面挂着秤砣,秤砣的重量压着腰往下沉,用这样的感觉挥拍可以顺利击球。

接低位球用低位姿势来打是铁规则,但此时很多人都是靠弯曲腿部来压低姿势。而按这样的意识行动的话,容易接收从地面反弹的力量,在挥拍时身体上下晃动,接球容易变得不稳定。因此,这种情况下,要有意识地沉下右腰,放低姿势。这样做身体不会上下运动,腰部固定,所以挥拍也稳定。就好像右腰下面挂着秤砣,它的重量压在腰上,用这样的感觉可以顺利击球,请一定要试试看。

连贯动作欣赏

发球:注意发球身体的平衡

发球比较注重稳定性。在连贯图片中,身体左侧身体所形成的墙(如照片12),肩与肘同一高度的手臂挥动方法(如照片14),发力时注意看球,与踮起脚的姿势有所不同的「く字形姿势等(如照片15),构成一套完美姿势。发完球后的姿势当中,照片是一种很好的取得平衡的方法,既可以向前走动,又可以保持原地不动,是一种两能的姿势。可以说是一种在球发出后仍能保持全面快速反应的姿势。

正手:用躯干控制击球,而非手臂

费德勒的最大特征,是视线始终不离整个击打过程(如照片5~6)。这样一来,头部保持不动、身体侧转,如照片所示,体轴和躯干就能很好地控制平衡。虽然有一种说法,说是要在一时之间打出上旋球,就要"张开身体,在前方截球",但最近这一标准有了演变,即保持侧身姿势接球。一旦掌握了这种技巧,无论何时都可以通过右脚的轴点准确地击球,并以躯干把球控制好。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反手击球。

切削:不是从上而下垂直削,而且在一个平面上平直地削球

这种削球方式在初级时常被使用,到底还是用惯了。如果是普通的削球,只要侧扭身体,把球拍挥向肩膀后方横向击出就能发挥出威力。但是,费德勒采用的是把球拍举过肩膀(如照片12),在一个平面上平直地削球的独特技巧(如照片13~15)。而这种削球并不是简单的把球削出,而是保持侧身的姿势削球(如照片9~13),由于是握平了球拍再向外推出的,所以削球时能够发挥出威力,把球重重打出。

地球的力量范文 篇5

【关键词】足球;头顶球技术动作;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球的,两队相互对抗、激烈竞赛的一种球类运动,是世界上开展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头顶球是指运动员有目的地用额部将球击向预定目标的动作方法。现代足球比赛是一种立体的攻防战,攻守双方不仅在地面上寸土必争,在空中的对抗也不互相让。头顶球的击球位置高,是争取时间和空间主动的重要技术手段。尤其是在罚球区附近,头球的争夺对攻防双方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是一种快速简练,适用于进攻和防守的技术手段。

一、 头顶球动作分析

头顶球是一个自下而上全身协调发力的动作过程,完成这一动作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判断与选位

判断与选位是完成顶球动作的前提,可直接影响顶击球的时间、力量和方向。合理的选位应以准确的判断为依据。因此,运动员首先要判断来球的路线、速度和性质,并据此进行相应的移动选位,选位中两眼要始终注视来球的发展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移动路线,使自己处于最佳的顶球位置(这一位置既能保证顶球动作的顺利完成,又能达到理想的出球效果)。

(二)蹬地与身体摆动

蹬地是顶球的起始用力阶段。起作用:一是利用下等反作用力,起跳腾空,使身体到达跳顶位置;二是通过有力的后蹬,加速身体摆动,增大顶击力量。

身体摆动是顶球的主要力量来源。摆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腰腹部肌肉的力量与动作协调性。摆动的幅度应根据丁球的目的确定。大摆幅的动作方法是通过身体的反向背弓或侧屈,使另一侧的肌肉充分伸展拉长,以加强腹背肌肉的屈伸作用,为加快摆速创造条件。大摆幅的顶球力量,出球有力、速度快,适用于远距离的传球、破坏球和大力射门。小摆幅是利用腹部肌肉的弓身拉长与收缩,靠颈部猛然的加力顶击球,起动作准备期短,动作突然,出球线路灵活多变,但力量较小,适用于短传和近射。

(三) 击球动作

击球是顶球技术的关键技术,决定顶球的质量和效果。该技术环节又包含有击球时机、击球部位和击球刹那颈部发力等细节。

击球时机直接影响摆体动作的功效性。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时机应是在头部摆至垂直部位时发力顶级,因为这时身体重心相对平稳,便于动作控制,能够充分发挥摆体的速度,否则将会影响顶球的力量。

击球部位指顶球时头与球的对应部位,它直接影响顶球的准确性和力量。因此,应根据来球的路线、出球的方向和目的确定相应的击球部位,以保证球能按预定的目标运行。

颈部的发力动作应短促有力,才能较好地把握顶击时机,并保证击球的速度。

(四) 击球后身体的控制

顶球后身体姿势的控制直接影响下一步的动作。因此在冲顶、跳顶、争顶或鱼跃顶球后,既要注意落地缓冲和保护动作,又应注意控制身体姿势,调整身体重心,加快动作转换。

二、头顶球动作方法与易犯错误、纠正方法

头顶球技术按顶球部位可分为前额正面和前额侧面顶球。

(一)额正面顶球

额正面顶球技术的特点是触球部位平坦;动作发力顺畅,容易控制出球方向,出球平稳有力。

1、 动作方法

原地顶球时,身体正对来球,两腿自然开立,膝微屈,两眼注视来球。随球临近,上体稍后仰,展腹挺胸,两臂自然张开,下颌收紧,身体自下而上地蹬地、收腹、摆体、顶送发力,当头摆至身体垂直部位时,用前额正面顶击球的后中部。

转身顶球时,身体稍侧对来球,出球方向一侧支撑脚靠前站立,以便转体发力。击球刹那,后脚用力向出球方向蹬转带动身体转动,当身体转向出球方向时加速摆体,用前额部顶击球。

跳起顶球时,要选好起跳位置,掌握好起跳时机,起跳脚积极蹬跳发力,手臂协调向上踢摆,以加强起跳力量。起跳后,展腹挺胸,形成弓背,两眼始终注视来球。跳至最高点时,快速收腹摆体,下颌收紧,前额积极迎球顶送发力顶球后屈膝缓冲落地。

鱼跃顶球时,要准确判断来球,掌握好起跳时机和击球点,利用积极后蹬使身体向前水平跃出,两臂微屈前伸,眼睛注视来球。利用身体的水平冲力将球顶出。击球后,两臂曲肘伸手撑地,随后胸部、腹部、大腿、小腿依次缓冲着地。

2、易犯错误

① 上体与下肢发力动作脱节,不协调,影响发力效果;

② 击球时机掌握不好,使头在被动位置顶球,影响顶球效果;

③ 击球刹那闭眼缩颈,影响顶球力量和准确性;

④ 跳起顶球时,起跳点、起跳时机和击球掌握不好,影响顶球动作质量和出球效果。

3、纠正方法

① 要求身体整体性地自下而上发力顶击;

② 前额要在身体重心的垂直部位顶击球;

③ 眼睛要睁大,迎来送往球;

④ 可通过助跑路线,起跳速度和摆击动作的调整,合理控制起跳点、起跳时机和击球效果。

(二)前额侧面顶球

前额侧面顶球技术的特点是动作快捷、变向突然、出球线路难以预测,对球门的威胁性极大。但动作难度较大,侧摆发力不足,出球方向较难控制,适用于应急时破坏球和接传中球顶射。

1、 动作方法

原地顶球时,身体稍侧对来球,两脚前后开立,出球侧支撑腿在前,身体侧后微屈,重心落在后腿上,两臂自然张开,眼睛注视来球。顶球时,后脚向出球方向猛力蹬伸,身体随之向出球方向转动侧摆,同时颈部侧甩发力,用前额侧部将球击出。

跳起顶球动作类似前额正面的跳顶,只是在起跳上升阶段,上体应向出球的相反方向回旋转体。当重心升至最高点时,上体向出球侧加速转动,摆体侧甩,可利用脚的侧下瞪加快侧摆速度,用额侧部将球顶出。

2、易犯错误

① 身体侧屈转体和回转侧摆动作不协调,顶球发力不足;

② 支撑脚站位不当,不能充分利用腰腹力量;

③ 起跳点和起跳时机掌握不好,影响顶球动作质量和出球效果;

④ 起跳与空中动作不协调,相互脱节,无法完成跳顶动作。

3、纠正方法

① 预摆要尽量向异侧回转侧屈,加大摆击发力;

② 支撑脚要前后开立,以保证侧摆有稳固的支点,充分发挥腰部力量;

地球的力量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94-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小学排球训练方面总结了一套系统的“量化”训练方法,现介绍如下。

一、排球的基本技术与量化训练

1.垫球。垫球可以分为自垫和对垫。自垫训练时,可将训练进行“量化”,用量作为衡量的标准,分为四个阶段:(1)学生握手方式正确,能连续向上垫球20次左右;(2)学生垫球手型基本定型,能连续向上垫球50次左右;(3)学生的垫球手型完全定型,能连续垫球100次以上;(4)学生熟练掌握双手垫球动作,能连续垫球200次以上,完全达到熟练化、自动化程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墙进行垫球练习,量化为100次。也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垫球练习,量化为200次。这样,学生的控球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对球的空间感也会明显增强。对垫训练时,要求学生要做到:双膝微屈、身体稍前倾,以便身体能快速移动。同时,眼睛要始终盯着球,要根据球的运动轨迹很快做出判断和反应。对垫可分为两人对垫和多人对垫,两人对垫相对简单一些,要能够连续对垫50次以上;多人对垫相对难一些,需要靠队员间的默契程度,也要求对垫50次以上。

2.发球。发球分为抛球和击打两部分。在练习击打时,要求学生用右手的虎口位置将球向前上方击打出去。抛球发球时,要求学生面对球网,左手将球平稳地抛至右前上方,右手掌自然张开,以全手掌击打球的后下部,手臂要尽量伸直,手掌和手腕要有一个明显的推压动作。击球后,迅速进场比赛。

3.规则的讲解与运用。训练时,要让学生熟悉排球的比赛规则,如发球位置的轮换、三次垫球过网、触网过中线、出界及裁判手势等内容并进行模拟演练,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

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训练方法

1.三年级――入门训练。三年级学生主要训练垫球。以提高自我控球能力、球的方位判断能力、身体的灵活移动能力。在垫球时要注意保持训练手段的多样化,确保学生的练习兴趣。三年级学生的垫球要从基础开始,当学生垫球基本娴熟后再增加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规定范围内自垫、一边走一边垫、对着墙垫、坐着垫、蹲着垫,还可以绕障碍物点、钻网垫,每种形式的自垫必须达到200次以上才能晋级。各种形式的自垫和加大难度的自垫是根据比赛的需要制订的。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了对球的空间位置感和控制本领。

2.四年级――强化训练。经过三年级的训练,学生垫球已经基本娴熟,并有―定的控球本领。学生进入四年级后,需要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的垫球、控球能力进一步提高,训练他们的反应、移动、配合速度。四年级的训练重点主要是提高难度对垫,促使其尽快掌握对垫本领。但在训练时仍要注意难度递增和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保持他们的训练兴趣。训练时,当100次以上的对墙练习结束后,就可让学生进行两人对垫。对垫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提高队员球感和对球的力量、角度的控制能力。为了不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我们要不断变化其训练方法,比如在安排学生对垫时,可让学生先自垫一两次后再把球垫给对方,对方同样要先自垫一两次后再将球垫回,依次轮流进行。这样练习,学生自垫、对垫的能力当然会得到应有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自垫、对垫中学生提高了对各种路径的球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速度快、弧度低的球的接应能力。每种形式的对垫量化标准均以100次左右为宜,并且每种形式的对垫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如,隔网对垫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控球的能力;快速对垫可以提高学生对球路径的预判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多人对垫能很好地解决比赛中出现的“一个个站在那儿不动,眼睁睁地看着球落地”的问题,提高队员间的默契程度等。

地球的力量 篇7

关键词:核心力量;地掷球;连续拋击;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90-02

金属地掷球(Boules法语)在19世纪末,便风靡西欧诸国,并随欧洲移民遍布于世界各地。我国在1998年7月,受中国地掷球协会委派,由西安体院组队赴法国里昂正式学习和引进金属地掷球项目。金属地掷球中的连续抛击比赛是指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在往返跑动中去抛击固定在场地两侧垫子上的不同距离的目标球,并以命中目标球的多少来排列名次的一种竞赛方法。在大金属连续拋击比赛中,运动员主要是在往返跑动中进行击球,因此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

一、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的概念源于在早期主要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核心稳定性研究。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运动项目中。因此核心力量是所有运动能力的基础。核心区的范围非常大,涉及的部位也很大,肌肉也多,腰腹部是核心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人体运动中保持身体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核心力量在所有的训练项目中都呈现出了一种不可缺少的态势。而金属地掷球的连续拋击项目是一项以技术为核心、耐力为基础的体能主导力项目,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求最稳定的技术动作来完成更多的出手命中率。所以核心力量的训练对金属地掷球连续拋击的跑动与技术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力量训练的意义

1.协调稳定运动环节的核心区域。协调稳定运动环节的核心区域,对上下肢的运动有着中间枢纽的作用。核心力量可以使人在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还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发力从而成为人的一个重要的发力源。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作为一个追求稳定与持续运动发力的耐力性运动项目,它所需要的全身肌肉的协调度要求非常高。因此,核心肌肉群的作用显而易见,不仅仅起着一个传导力量的作用,还是整个身体发力的开始,对整个身体动作的协调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并且决定着运动过程中核心肌群向其他部位传导力量的作用。

2.改善运动员跑动过程中的控制力和平衡性,提高动作质量。在改善运动员跑动过程中的控制力和平衡性中核心肌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想要提高动作质量、成绩稳定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控制力和平衡性,而通过核心肌肉群的训练就可以实现这一点。在大金属的连续跑动中要求能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出手动作就需要有高质量的控制力和平衡性。

3.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运动伤害。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身体平衡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在训练中能够为人体节省能量,提高动作效率。在运动中肌肉拉伤就是因为人体的核心力量缺失造成的,在训练中提高核心部位的承受能力,就会大大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三、核心力量与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的特点

1.核心力量的特点。核心力量与其他力量的不同,核心力量更加突出小肌肉群的发展以及大肌肉群与小肌肉群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加突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与控制,注重力量与协调的关系。核心力量是人体的中心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2.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的特点。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技术是地掷球运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技术,是球员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和灵敏性的集中的体现,能够充分地反映一个掷球球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连续拋击技术中球员的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和灵敏性都将建立在核心肌肉群训练的基础上。因此维持核心部位稳定、控制重心运动、传递衔接上下肢运动为主要的核心力量在金属地掷球连续拋击运动中有着重要的直接的影响。

四、核心力量运用于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运动中的作用

1.控制身体姿态平稳,增强技术质量稳定。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运动是一项要求稳定性与耐力性并存的运动项目。在运动中,它需要全身的肌肉参与到运动中来,要求动作协调自然、反应灵敏、节奏稳定,不仅要有强大的体能做保障,还需要在每一次的出手时保持稳定的技术动作。不论是出手的稳定性还是强大的体能与协调性都需要躯干部位的力量作为基础,我们却忽略了躯干中的核心力量。其实对于需要力量耐力与技术稳定性训练的连续拋击来说,缺少了核心力量的训练,必然会出现隐患而且会带来不必要的伤病,这些都是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

2.减少能量浪费,提高竞赛效率。强大的核心力量使得躯干可以得到稳固的支持,四肢的控制力也能够随之减小,而强力的核心力量则能够很好地保证稳定性,确保各肌肉群的协调用力,提高机体协调能力,确保成绩的正常发挥。每当四肢发力时,核心肌群储蓄的能量就会通过身体中心向运动的各个环节传导,从而能使运动的各个环节工作效率更加提高,能量消耗更加减少。此外,核心部位拥有最强大的肌群,产生储蓄的能量也是最大最多的,在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运动中出手动作不仅仅是靠上肢力量去完成的,其实原动力还是来自于核心肌群,并通过动力链传输到手臂,从而通过手臂来完成每一次的出手。在专项技术得到提高的前提下,运动员还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耐力素质水平,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协调性与稳定性,只有实现各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技术完美结合的前提,发挥其整体效应,才能促进运动成绩的持续提高。因此,在运动实践中有效促进技术、耐力和各项素质间协调发展,对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运动员合理掌握和提高专项技术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3.延缓疲劳,降低运动损伤。在有肌电研究显示中,核心力量好的运动员腿部肌肉可以在短暂的腾空中得到放松,避免能量的消耗,得到延缓疲劳的效果。核心力量能够提高机体协调能力,能够快速地向运动的各个环节传导,这本身也是在降低能量消耗延缓疲劳。核心区域的稳定性或力量不佳,容易破坏运动链,引起局部负荷的突然加大而导致损伤。所以,一般的运动损伤都是由于核心力量不佳而造成运动技术动作的错误或者身体疲劳引起的。因此,加大核心力量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核心区域的肌肉稳定和技术动作的协调,另一方面可以减小身体能力消耗和各个关节的负荷,从而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

五、结论

1.目前,核心力量在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才刚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达到现实的需求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在地掷球大金属连续拋击这么一个在国内开展还不太久的运动中,我们研究得还很少而且不够完善。

2.核心力量在所有运动项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鉴于核心力量在地掷球运动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加强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为创造出更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3.鉴于核心力量在预防运动损伤和康复训练中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的训练计划,来完成核心力量在运动训练中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卫,李靖,等。地掷球教材[M].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1998.

[2]胡建国。地掷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索文涛。第三届体育大会金属地掷球连续拋击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2011,(9).

[4]王美。对地掷球连续拋击技术的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7).

[5]王卫星,李海肖。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教练员,2007,45(4).

[6]郝勇霞。我国核心力量研究现状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3).

[7]郑钦凯。初探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09).

[8]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

[9]李洪玉,李宏昌。短跑运动核心力量的作用与训练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10]马爱远,马友永。对现代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11]林华,王润生。核心力量训练原理初探[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

[12]吴雪清。核心力量训练与羽毛球的关系[J].运动,2011,(03).

地球的力量 篇8

关键词:篮球;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应用

随着训练方法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训练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篮球训练的迫切需要推动核心力量训练逐渐发展成熟。核心力量的训练主要针对运动员的躯干部位,运动员的躯干在运动中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它能够使人体上肢和下肢变得更加协调,使身体各个部位更加紧密的作用在一起。篮球训练中,篮球运动员开始运用核心力量来进行训练,但是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不足,导致核心力量训练不能得到深入的剖析,使篮球训练不能与核心力量训练深层次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提高篮球运动员对核心力量训练的认识,鼓励篮球运动员积极主动的创新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从而让核心力量训练在篮球训练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层次的应用。

一、篮球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平衡和稳定是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内容,通过平衡的作用运动员的运动重心受到控制,上肢和下肢之间能更加顺畅的传递力量,这样运动员就能够平稳的进行运动。稳定作用在于运动员的稳定性得到增强,运动员身体的核心部位也就得到了稳定。篮球运动中运动员具备了稳定性和平衡性,才可以保障篮球运动的更好开展,所以说核心力量的练对篮球训练的意义重大,应该得到篮球运动员的普遍推崇。

(一)对篮球动作完成的重要作用

篮球运动中,运动员需要具备敏捷的身手和快速的运动这两个条件,这都必须在保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核心力量的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的平衡与稳定,如此才可以保证各种完美的进攻。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会耗费过多的体能,如果篮球运动员没有足够的体能,那样会影响投篮命中率,也会造成迟钝的攻防转换。这些问题都说明了篮球训练的不足,而核心力量训练可以不断的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够使篮球运动员的体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杜绝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的体能不足现象,使篮球运动员能够 精彩的呈现每一个动作。

(二)对专项篮球力量的重要作用

专项篮球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篮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只有加强对篮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才可以使篮球运动员有强大的体能和素质。篮球运动员为了使篮球动作得到不断的完善,需要借助肌肉群的协调,确保肌肉群的协调性可以使篮球运动员的动作变得更加完美。核心力量能够带给肌肉群更好的协调,加强篮球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核心力量的训练,篮球运动员的重心更具稳定性,篮球运动员在运动中就可以很好的保持身体的平衡,从而使上下肢之间进行顺畅的力量传递。同时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更好的促进专项篮球力量的生成,使篮球运动员不断的锻炼出各项娴熟的专业技能。

(三)对个体效率提高的重要作用

篮球运动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运动,它要求腿部要有足够的力量和柔韧性,还要使腿部力量传输到身体和上肢,这样来进行各种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在进行篮球运动中,运动员身体内的所有力量都可以通过核心力量进行整合,进而使腿部力量变得更加强大,能够使身体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保障篮球动作的标准完成,带给篮球运动更好的推动。所以说核心力量能够更好的作用于篮球运动,能够更大程度的影响到篮球运动。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的开展可以使篮球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得到提升,能够使篮球运动员具备强大的爆发力。所以篮球运动员可以借助核心力量训练达到更好的效率,能够为篮球运动员带来更大的改变。

(四)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对抗性是篮球运动的主要特点,篮球运动要在跑动中完成对技术动作的演义,还要在对抗中展开激烈的进攻和防守。所以在篮球运动中常常会出现运动员受伤的事故,如果对此没有足够的预防措施,那么就会使篮球运动场变成一个战场,而运动员就会在战场上遭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肌肉损伤。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核心部位是腰部,所以腰部也是最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最为常见的腰部伤害就是腰肌劳损。而核心力量的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变运动员的运动现状,使运动员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这样就可以使运动员更加巧妙地借助伤身体的协调运动来防止肌肉损伤,这样运动员就会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来从事篮球运动,使运动员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保障运动员受到最小限度的伤害。

二、高校篮球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应用

(一)实现核心力量训练方面的不断创新

对于篮球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训练方式,而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器械训练和非器械训练两种来进行的。核心力量的器械训练所使用的器械包括悬吊器械、瑞士球、半圆平衡器等等,篮球运动员可以借助这些器械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比如说运动员可以利用瑞士球来完成全面的训练,还可以利用半圆平衡器来使上肢和躯干得到平衡。往往依靠这些器械进行练习有明显的练习效果。但是非器械训练同样可以带给篮球运动员更大的改善。非器械训练就是指篮球运动员不依靠器械,利用肢体运动来完成训练,其中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单手曲臂侧撑在地面上,提起与之相反的一只脚,进而开展反方向的练习,还可以利用双手支撑身体在地面上,依次抬起单脚进行训练。要多的借助核心力量训练来加强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多开发和学习有用的训练方法。使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这样篮球运动员就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总结出经验,使核心力量训练不断走向完美。

(二)实现核心力量训练模式的不断优化

篮球训练要时刻和核心力量训练相联系,只有使核心力量训练完全融入到篮球训练中,才可以使篮球训练变得更加具有成效。同时要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不断优化,要对核心力量训练进行专业化的转变,使核心力量训练变成篮球运动员训练所遵循的原则,这样篮球运动员就可以利用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在核心力量训练模式的改善中应该结合篮球的相关情况和特点,要使篮球运动员增加稳定性和平衡性的训练,使其在篮球运动中得到足够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的使篮球运动员形成运动惯性,保障运动员时刻保持着规范标准的技能动作,使篮球运动员能够在运动中展现出精彩的身手。在篮球训练中使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这就需要篮球运动员能够通过核心力量模式寻觅和发掘新的训练套路,使核心力量训练带给运动员更好的训练成果。

(三)实现核心力量训练管理的不断强化

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因为训练时间的短缺,常常使核心力量的训练出现诸多的问题,比如说系统性不足,强度不够等等,具备问题的核心力量训练虽然会被篮球运动员们接受,但是会造成严重的效能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有核心力量的训练也不能使篮球运动员得到素质和技能的提升。所以要对核心力量训练进行强化,应根据不同篮球运动员的不同特点和优劣势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核心力量训练,比如说一些篮球运动员在腿部力量上存在着不足,就需要使篮球运动员借助核心力量训练来加强腿部力量的训练。另外部分的篮球运动员常常在运动中存在运动操作的现象,这样就需要对运动操作的根本原因进行思考,针对原因展开与之对应的策略和方法,从根本上取缔运动员运动操作的现象。只有对核心力量训练进行不断地完善和强化,才可以使篮球训练变得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提升篮球运动员的素质和体能。

三、篮球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的注意事项

对于篮球训练来说,传统的篮球力量训练发挥着更加重要的功效,所以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单利用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要使传统的篮球力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相互结合相互弥补,最终实现更加理想的训练效果。其次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的初期会有很多的运动员跟不上节拍,所以要注重核心力量训练的节奏,要适当的放缓。最后就是因为核心力量训练不断的出现变化,不同的篮球运动员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的职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核心力量的训练中要考虑到位置的安排,要使核心力量训练与实践形成统一,最终实现更好的核心力量训练现状。

四、结语

篮球训练越发的离不开核心力量训练,但是在篮球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着,追其原因对核心力量训练认知的匮乏,最终造就了低下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在核心力量训练中注重篮球的动作、专项力量、个体效率以及损伤的预防,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核心力量训练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才可以使篮球运动借助核心力量训练展现出强大的活力,最终带给篮球事业一片美好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莎莎。核心力量训练对跳起投篮技术的影响分析――以高校篮球专项同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技,2014(06).

[2]何凡。力量训练在高职院校篮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4(02).

[3]杨哲。探析核心力量训练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

[4]李国敏,金伟在。超等长训练在高校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05).

地球的力量 篇9

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 m/s2,空气阻力不计)

⑴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⑵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星:R地=1:4物理论文,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M地。

解析:⑴

所以有:

⑵,所以

可解得:M星:M地=1′12:5′42=1:80,

点拨: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我们一般这样处理。由得,式中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h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质量

例2.两个星球组成双星,它们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星中心距离为R,其运动周期为T,求两星的总质量。

解析:此为天体运动的双星问题,除两星间的作用外物理论文,其他天体对其不产生影响。

两星球周期相同,有共同的圆心,且间距不变,其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设两星质量分别为M1和M2,都绕连线上O点做周期为T的圆周运动,两星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故有 =M 1 ①

=M 2 ②

由几何关系知 L1+L2=R, ③

联立解得 M1+M2=

点拨:天体质量的计算,我们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1.由得;2.由得。

本题的解答告诉我们,物体在中心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时物理论文,物体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该式给出了中心天体质量、半径及其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代换式。

3.第一宇宙速度

例3.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

A.16 km/s B.32 km/s

C.4 km/s D.2 km/s

解析: 此类题要结合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来计算。

由G=m得v=.

因为行星的质量M′是地球质量M的6倍,半径R′是地球半径R的1.5倍。即M′=6M,R′=1.5R得:

=2

即:v′=2v=2×8 km/s=16 km/s.答案为A.

点拨:计算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1.由G=得:v=;2.由mg=m得:v=。

4.密度

例4.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6.67×10-11m3/kg·s2)

解析:考虑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一起旋转所需的向心力时物理论文,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块物质质量为m,则有

由以上各式得

代人数据解得

点拨:计算天体密度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两个过程:1.由和得;2.由 和得。

5.周期

例5.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试导出飞船在 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R、g表示),然后计算周期T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设地球质量为M,飞船质量为m物理论文,速度为v,圆轨道的半径为r,由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地面附近 由已知条件 解以上

各式得

代入数值,得

例6.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轨道绕月飞行。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解析:如图3所示:

??

设O和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卫星轨道平面上物理论文,A是地月连心线与地月球表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轨道的交点。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交卫星轨道于E点。卫星在圆弧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

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0,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①

……………………②

②式中,T1表示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

由以上两式可得:…………③

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则由于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应有:……………………④

上式中,.

由几何关系得:………………⑤

地球的力量 篇10

关键词:地球重力场;人类生活;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10-02

一、地球重力场

地球是一个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特征的非均匀质体。总体上说,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其中,地球内圈分为地幔圈、液态外核圈和固态内核圈。各圈层可根据密度结构划分成更细的层,各圈层的密度结构各不相同,同时,各圈层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耦合作用。地球表面静止物体所受的作用力为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通常称为重力,它的物理量是重力加速度。地球重力场是表征地球介质密度变化和各种环境下(如固体潮汐、内部热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质量交换、表面负荷和构造运动等)动力学特征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物理量[1]。因此,地球重力场不仅存在着空间变化而且存在着时间变化,地球表面重力观测随时间的变化,形成时变重力信号。时变重力信号有很宽的频谱范围,周期变化范围可从几秒到一年以上,其中大部分理论上已知的地球动力学现象都可通过高精度连续重力测量,所获得的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变化,可用于揭示地壳均衡、地壳形变、冰后回弹、自由振荡等地球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重力场时变成因。

二、地球重力场的观测与应用

准确的地球重力值可通过绝对重力测量获得,它不仅是大地测量、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球重力场标定的基础,也被广泛应用于地壳非潮汐形变监测、海平面变化、地震及震后效应、火山活动等现象的研究领域。随着资源开发和环境监测日益增长,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也逐步延伸到这些领域[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精度连续重力仪器已经取得在小型化、自动化及智能化等方面的发展。利用全球重力观测网络获得的重力场时间变化资料能够用以研究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中的热点问题[3]。与此同时,GRACE卫星时变重力模型的,使得利用卫星重力数据研究地球全球性乃至区域性物质质量变迁成为可能。进入21世纪以来,地面与卫星时变重力观测逐渐受到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球重力场的研究进展,其中,与人类活动及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解决行星间系统下的地球动力学变化特征及地球内部参数的确定问题,例如,地球本身的固有运动,地球重力潮汐(固体潮)、地球自转及同震重力响应时变重力观测等。(2)解决非唯一性的地球内部物质迁移与结构问题,例如,地球相对稳定重力场的应用,圈层结构及资源勘探。(3)解决人类活动时间尺度下的地表物质迁移与环境问题,例如,地表及以上物质迁移的监测,以及地表负荷激发的地球动力学响应。

三、高校开设相关领域课程的现状

“重力学/重力勘探”等课程是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地球科学领域中开设的主要专业骨干课,通过重力测量技术和观测数据解译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的讲授,为进一步从事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下基础[1]。重力学(重力勘探)是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勘探)的一个分支[4],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因此,少有高校开设与其内容相关的公选课程,对于“地球物理学”及“大地测量学”专业外的学生而言,很难接触并了解跟我们人类活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重力场及其相关的地球科学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自建校以来,始终大力构建“以地球系统科学为主导”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应用科学、前沿科学,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等新兴交叉学科。通过开设该公选课程,为其他学科专业学生提供认知地球重力场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了解与熟悉相关重力测量理论与方法,结合目前地球重力场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加深对地球重力场探测及其相关地学应用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地球重力场与人类生活”公选课程设计

在国内,关于“重力学”及“重力勘探”等方面的教材较多,主要面向的对象为地球物理学及大地测量学等专业学生,教材涉及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概念、基本理论公式、处理方法及实际应用解释等,但是还没有地球重力场直接与人类活动等科学问题配套的教材。其原因一方面是此类内容多是近年来地球科学领域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常以科学研究的通讯新闻或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体现了课程所设计内容的实时性与重要性。因此,课程以认识地球重力场为主线,结合最新的科技文献等热点信息资料,以讲授故事、分享实例及相互交流等形式,增加学生对地球科学学科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课程内容按24个学时设置,主要涵盖了4个方面的内容。

1.地球重力场介绍。主要介绍地球重力的组成、引力及惯性离心力分布特征、人类对于重力现象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几次大飞跃;重力的单位、重力位、引力位、水准面、大地水准面等基本概念;分析直角坐标系中地球重力场(包括各个分量)的基本表达式、重力位与重力的关系等基本关系,着重讲解地球重力场、重力位、及大地水准面等问题。

2.重力观测方式介绍。主要介绍重力测量仪器以及观测的主要方式等,重点介绍卫星重力观测的基本原理与观测方式。通过简单地讲解“重力测量仪器”或“卫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用于测量的重力仪技术要求等功能原理,其中主要以发展历史、图片展示的过程进行针对性讲授。

3.人类活动与生活相关的地球重力场应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地表重力不仅随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而变化,并且与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以及物质迁移有关。因此,研究地上、地表与地下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及迁移引起的重力变化,可以了解和推断地球的结构、地壳的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等课题。在这些研究领域中,人类活动无疑存在于甚至影响这些地球系统运动过程。

4.由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介绍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可能带来的地球活动的前因与后效等问题,例如,地震前兆等与人类紧密相关的事件。同时,重点介绍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质量迁移所引起的重力变化,例如,冰雪融化、地下水流失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结合科学研究成果详细介绍,并与学生广泛地交流,以期达到从各类事件中给予学生对资源保护灾害认知的启示。

地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人类在这颗星球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并在生产和科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和深化对地球的认识。对于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场而言,许多自然现象引起的重力场微弱变化现如今都已可以检测,如冰后回弹、地球自由振荡、陆地地下水储量变化等,因此,推动了重力场理论模拟和重力观测技术的发展,并为“重力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面对地球物理学专业以外学生开设的“地球重力场与人类生活”公选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对“地球科学学科”产生兴趣。因此,作为以地球科学类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该开设相关科普性公选课程,培养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这是我校地球科学学科为主导的学科体系发展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谦身,安玉林,张赤军,等。重力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固体地球物理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467-470.

[2]王勇,张为民。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在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前景[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17(3):98-102.

[3]孙和平,许厚泽。国际地球动力学合作项目的实施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1997,12(2):152-157.

[4]曾华霖。重力场与重力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

Exploration on Offering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Earth Gravity Field and Human Life"

WANG Lin-song

(Hubei Subsurface Multi-scale Imaging Key Laboratory,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